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
首页>新闻中心>媒体聚焦
媒体聚焦
《河南日报》:科技沉下去 收成好上来

《河南日报》:2024年06月16日, 第 03 版


科技沉下去 收成好上来


□本报记者 赵春喜 见习记者 刘一洁 本报通讯员 马政华
  6月13日,永城市苗桥镇一块大田里,大型播种机来回穿梭,卷盘式喷灌机水花飞洒。这里正在进行玉米抢播作业。
  永城市益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陈坤是这块田地的负责人:“夏粮实现了丰收,秋粮也不能落下。”
  今年,陈坤和他的公司共流转、托管田地2万多亩。前几天麦收,这块大田亩产1400斤至1500斤。
  “好收成离不开科技支撑。”陈坤说,这有赖于一帮“老朋友”的指导。
  在陈坤的手机通讯录里,“老朋友”的名单一大串:省农科院李向东研究员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朱伟研究员、永城市农业农村局张蔷新推广研究员……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——春管科技服务行动成员。
  三级齐行动,百日保春管。今年是我省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第一年。早在2月28日,在省农科院倡议下,全省农业科技系统启动实施春管科技服务行动,省、市、县三级联动,上千名农业科技人员组成69个科技服务团,赴百县、入千乡、进万村开展点对点服务,全力做好小麦防灾减灾和田间技术指导工作。
 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,专家组针对苗情、墒情、病虫害以及极端天气等,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应对措施,指导农户开展“促弱控旺转壮”为主要内容的春季麦田管理,以纹枯病、茎基腐病为主防好病虫草害,分类实施拔节期水肥管理,防倒春寒危害保穗增粒,争取足穗、大穗,为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。
 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,专家组重点以保粒增重、防病抗灾为技术目标,紧紧抓住小麦赤霉病、条锈病防控窗口期,向农户推荐绿色高效组合药剂,及时开展以防治赤霉病为主的“一喷三防”工作,促进小麦多粒多实。
  在小麦生长后期,专家组结合可能发生的干热风天气,指导农户提前预防,及时喷施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,减轻干热风的危害。针对极端天气造成的点片倒伏,专家组第一时间制定补救措施,深入一线指导,通过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等,促进小麦正常灌浆,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,确保小麦增产增收。
  从2月28日春管科技服务行动启动,到6月7日全省麦收基本结束,历时百天,全省农科系统以“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”“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”等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为抓手,充分发挥“一盘棋”“一条心”协同优势,扎实做好科技支撑粮食稳产增产服务。
  良种配良法,高产有保障。在南乐县优质小麦绿色丰产增效技术规模化示范方,郑麦1860实打测产亩产839.2公斤;在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小麦高产攻关田,郑麦136亩产875.2公斤;在永城市2023年建成的煤矿塌陷区23万亩高标准农田,小麦亩产比上年增加150公斤……这些亮眼的成绩,离不开科技赋能和专家们的精准指导。
  “丰收的密码在科技,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。在小麦生育各关键期,专家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,一项措施一项措施落实,环环相扣,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好收成。”常年随专家团队赴田间地头观摩指导,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处长李秀杰对此深有感触。
  据统计,全省农科系统“百日攻坚”行动以来,累计服务1.4万人次,受众近13万人次,服务区域小麦面积1032万亩,辐射带动4890万亩,增产0.98亿斤,增效4.16亿元。
  “全省农科系统是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。我们要从‘国之大者’的高度深入落实藏粮于技,扎实做好科技支撑粮食稳产增产工作,大力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,充分彰显农科人的责任与担当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表示。
  就在发稿时,记者了解到,针对近期高温干旱天气,全省农科系统有关专家已分赴各地指导开展抗旱保苗工作,“夏管科技服务行动”接力“春管科技服务行动”。